2025-10-03 14:17:40

史书中的炎、黄两帝的出生地和都城在哪里?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出现的很晚。

一是黄帝生于天水说,据《水经·渭水注》载:“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此轩辕谷在今天水市东南。姚瞻大约是东晋十六国时后秦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名气。他到底根据什么说黄帝生于天水呢?大概就是根据“上邽城东七十里”有个“轩辕谷”吧,但连轩辕谷一名的来历都没讲清楚,如何能让人相信他的这种说法呢?

再一说,就是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倡此说者是晋代皇甫谧。《史记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云:“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得更清楚:“

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端,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但我们知道,曲阜在上古时代乃少昊之墟,这里是东夷人的地盘,黄帝根本就不可能出生在这里。

二、关于炎、黄二帝的都城

关于炎帝时的都城,史料记载极少。据《初学记》卷八引《帝王世纪》称:“神农初都陈。”同书卷九引《帝王世纪》又曰:“炎帝都于陈。”《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炎帝“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陈,即今河南淮阳;鲁,即今山东曲阜。

无论以上记载是否属实,但这都是皇甫谧的一家之言,属于孤证不立!

而黄帝时期的都城呢?据《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说:“黄帝都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皇甫谧又曰:

黄帝都涿鹿,于《周宫》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上谷有涿鹿县及蚩尤之处也。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皇普谧使用“或曰”、“或言”,表明这些说法也是自己道听途说的。

因为先前的史书里,“新郑”和“黄帝”没有任何关系,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说:“

郑,祝融之墟也。

”又如《汉书·地理志》说:“

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

另外,《史记正义》引南朝

顾野王

《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但并未说明此“有熊”在何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都“有熊”或许是真的,但也是短暂的!

三、神农氏和炎帝并非同一个氏族

现在人们往往把炎帝与神农氏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当然这个误解也决非自今日始,至少在东汉时,就有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而为一了。

神农氏与炎帝并非同一个氏族,这一点在较早的历史典籍中记载是明确的。如《周易·系辞下》载:“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可见,神农氏与黄帝并非同时期的人物。而《管子·轻重戊》载:“

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管子·轻重戊》亦载:“

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很明显,“神农氏”和“炎帝”不是同一人!

古人之所以把神农氏与炎帝混为一谈,大概率是这二者的主要活动区域基本重合!

四、结语

在西晋之前的各类史书文献中,“新郑”和“黄帝”没有任何关系,直到皇甫谧编写的《帝王世纪》出现。但皇甫谧写书时,大方的使用了“或曰”、“或言”这类词,表明了自己对此的看法。

而且,皇甫谧的观点是,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长于陕西姬水,居轩辕之丘,有可能在河南新郑建都。

皇甫谧的观点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日的一些学者、专家,在引用皇甫谧的言论时,不仅刻意去掉了“或曰”、“或言”,还改变了人家的观点,皇甫谧明明说的是“生于寿丘”,可这些专家、学者偏偏说“皇甫谧说黄帝生于新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