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传奇
据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的一天子夜,雍亲王胤禛的妃子钮祜禄氏生下了一个男孩。胤禛之前已有三子,但前两个儿子短命夭折,只有八岁的三子弘历活了下来。组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她的父亲官爵并不显达,却是完全的满族血统。弘历便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执政长达六十年的乾隆皇帝。
有关乾隆的身世,在清末年间,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些奇怪的、认为他是汉族人的说法。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乾隆是浙江海宁陈氏的儿子,从官僚缙绅到妇孺百姓都津津乐道,尽人皆知。还有一些史籍中似有记载,如《清秘史》《清史要略》《清朝野史大观》。
传说早在雍正帝为皇子时,他就与海宁陈氏关系密切,两家相互一直有往来。陈氏是明代末年的江南衣冠大家,到了清朝有多人在朝廷任大官,如陈诜、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位极人臣,受到朝廷重用。这一年,两家都生了个孩子,月日和时辰都相同。雍正听说后十分高兴,让陈家把孩子抱来看看,过了很久才送回去。这时,陈家发现孩子已不是自己家的那个了,而且男的变成了女的。陈家大惊,但又不敢声张,只能当做没事一样。后来雍正即位,马上提拔了陈家数人到显要的官位。到乾隆嗣位后,对陈家的优待更厚。
他曾经南巡至海宁,当天就到陈氏的家里升堂询问家世。临走前步至中门,让陈氏把门封掉,并说:“以后除非天子临幸,此门不要轻易打开。”于是陈氏就把门锁上了。也有人说乾隆曾经怀疑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因而下江南时特地到陈家询问家世。更有人说,当年陈氏之子抱进府时,是王妃暗中调的包,雍正帝并不知晓。等乾隆成年,四次到海宁,实是想把这件事弄个明白。《清史要略》说乾隆早已知道自己不是满族,在宫中常穿汉人衣服,还召近侍问:“朕像汉人吗?”陈家厅堂里有两方匾额,一题为“爱日堂”,一题为“春晖堂”。爱日取自汉代辞赋家扬雄的“孝子爱日”,后世专指儿子奉侍父母之日为爱日;春晖取自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报得三春晖”,比喻慈母的恩爱。两方匾额都取意于儿子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这与传闻多少有点关联。海宁陈家带回的女孩在陈家长大,后来嫁到江苏常熟蒋家,蒋家为她造了一座小楼,后人叫做“公主楼”。
不过,还有一种传闻说乾隆帝的生母是热河行宫中的一位李姓宫女。据说有一年的初冬胤禛随康熙在避暑山庄狮子园中狩猎,带了王妃一起从行。恰好当时行宫中有一位汉族的李姓宫女人很漂亮,遂召而幸之。第二天,胤禛返京,将这件事也忘了。第二年秋天,胤禛再次到达狮子园,李氏已近临产。康熙知道后,龙颜大怒,认为当时后宫制度十分严格,是谁把宫女的肚子搞大的,一定要好好深查。三问二查,原来是四阿哥的,弄得康熙很不高兴。这时宫女马上就要生产,为了不污亵宫殿,就让她进一马厩把孩子生下来,就这样,一个统治了中国六十多年的皇帝竟然生在马棚里。不过细加推究,这种传说很难可信,因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月一日皇帝率百官从京师出发到塞外避暑山庄,胤禛随驾前往,当年九月初三日回到北京,在冬日到来之前已离开了热河行宫,因此冬初幸宫女在时间上就站不住了。即便幸宫在九月初,而弘历生在八月十三日,孕期也不可能长达十一个月。
与这则传说相近,更有一种离奇的说法。雍亲王陪康熙围猎时和大队人马失散,他因喝了鹿血,与一个民女野合。民女分娩时,住在避暑山庄的狮子园里,弘历降生在园中的一座草房里,当年为她母亲接生的杨老太太就住在园外附近。因她接生有功,乾隆登基后允她用一天时间跑马圈地。杨老太太是个牌迷,骑马没几步就下马与人打起牌来。待太阳下山时,她方才想起圈地的事,但时间已到也就没有圈到多少土地。弘历出生时的这一天夜里,月明星稀,有人看到一头金毛狮子驮着个戴红兜肚的小孩向草房走去。到了门口,狮子大吼一声,屋里的婴儿便呱呱坠地。
“偷情”韵事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可谓政绩卓著。而他的风流韵事更给后世留下了说不尽的轶闻。他与内务府大臣傅恒妻子“偷情”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他俩偷情生下的儿子就是福康安。
乾隆帝自认为自己是个太平天子,不免想尽情享乐一番,遂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竣工后,他陪着太后,到园中游玩,还发了一道圣旨,自后妃以下,凡公主、宗室、命妇以及近属,都准人园游乐。
时值春季,这一天风和日丽,乾隆帝扶着太后,从迎驾的两列妇女中走过,忽见其中一位美貌秀丽,使他怦然心动。这个丽人正是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她鸭蛋脸、柳叶眉,面若桃花、肤如凝脂,粉腮上的两个酒窝和鬓边插着一朵红花,更使她艳压群芳,令乾隆帝魂不守舍。在随意闲游时,两人眉目传情,均生爱意。回宫后,乾隆帝就害起相思病来,整天无精打采,茶饭不思,连朝政也懒得去处理,念念不忘傅夫人那妩媚的面容,恨不得一下子把她拥人怀里,以遂心愿。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皇后寿辰那天,一听说傅夫人要前来祝寿,乾隆帝心花怒放、精神大振,早早退了朝,到坤宁宫赴宴。席间,他特意与傅夫人又是联诗,又是让酒,说说笑笑好不亲热。此后,傅夫人在他的有意安排下,常常被召入宫陪皇后散心,有时还留在宫中歇息。乾隆帝终于把这个猎物捉到了手,两人不时偷偷地寻欢作乐,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天子,一个是娇楚动人的美妇,燃烧在情迷意乱的惊喜之中不能自拔。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皇后察觉了他俩的私情。但是因傅夫人是她的嫂子,不好说破,只好把苦水咽在肚子里,整日闷闷不乐。这年冬天,她的亲生儿子,已密旨立为皇储的八岁的永琏,突发急病而死。几年后,虽又得子永琮,但也在二岁时患天花不幸夭折,这两次打击使她从此一蹶不振,直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为了给她解闷,乾隆帝下旨东巡,陪她散心,不料在旅途中她偶感风寒,竟一病不起。虽经名医诊治,仍无起色,终于在途中死去。乾隆帝与皇后本来十分恩爱,只因为与傅夫人有私情,才稍稍疏远了她。其实他不知道,他与傅夫人的事,才是皇后患病的起因。
皇后生前既贤淑又节俭,深受乾隆敬重,她死之后乾隆回京为她大办丧事。追谥其为“孝贤皇后”,并特下谕旨,命为其立碑,亲撰碑文。乾隆帝还对皇后母家格外恩遇,皇后的兄弟们有的封侯,有的封伯,全家有十四人得到爵位。皇后的哥哥傅恒被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这一切是对皇后的褒奖,是不是也算对傅夫人的答谢呢?
乾隆帝与傅夫人的私情,只有一些宫女知道,傅恒始终被蒙在鼓里。后来 傅夫人生下一子,满月时抱人宫中,请乾隆帝易名。乾隆帝见此子肥硕强壮,面容很像自己,故十分宠爱,遂赐名叫福康安。康安八岁时,乾隆帝即让他在御书房和皇子们一起读书,十二岁时便被封为贝勒,长大成人后,乾隆帝把御林军交给他统管。
六下江南
六下江南,是乾隆一生各种巡幸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他本人当初最为欣慰而在事后又深表忏悔的一件事情。乾隆南巡从175年开始,至1784年结束历时三十三年。其中前四次带了太后皇后和众多妃嫔兴师动众,随同的王公大臣、章京侍卫官员等达两千五百多人,巡幸的船队有一千多艘首尾相接旌旗招展。每次南巡前都有周详的计划派出官员勘察沿途道路、修桥铺路、修葺行宫。巡幸所经过三十里外的地方文武官员都要着朝服前来接驾,一切供顿极尽铺张豪华。乾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组织这样的南巡,其目的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艳羡江南,乘兴南游”。乾隆是太平之君,习于骄奢,而当时的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相当繁华经济发达,而且江南风景优美,江南名胜甲天下,乾隆是以闲情逸致去“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从乾隆六次南巡所走的道路,可以发现他都是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再到达杭州,然后折回,绕道江宁,他喜欢的地方往往是江南最富裕的地方,人杰地灵。如果纯是为了国家大事进行南巡,他也不会带着皇太后、皇后一起下江南了。在第四次南巡结束后,他对东南地区的大臣说,圣母年纪已经很大,而到江浙要经历数千里路程,住宿也很麻烦,“非所以适颐养也”。南巡对皇太后来说是颐养天年,那么对乾隆来说是领略风光吧!
另有传说,说乾隆到江南是为了查清自己的身世。
大部分人认为,乾隆南巡的目的其实不是单一的,他六下江南的活动,除游览名胜外,还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国家大事。具体来说是着眼于安定社会、笼络官绅、维系民心。他南巡时,蠲免了江苏、安徽等省积欠的地丁钱粮数千万两,他关心文教,选拔人才,量授官职,特命增加江浙地区府州县学岁试文童录取名额,对巡幸各地现任及退休的官员普遍加恩。为了安定社会、笼络汉族士商,他还察访吏治民情,惩办贪官污吏,督察黄淮河务,兴工修筑海塘,赈济灾民,整饬军旅,等等。从乾隆南巡的主要活动看,其社会积极意义还是不小的。不过六次南巡所花费的开支达两千多万两,浪费之大、时间之长、 动用人力之多都开创了新的纪 录,这不免滋生了政治腐败的苗头,而且愈来愈腐败。随着统治阶级享受欲望 的不断膨胀,官僚们的贪污也到了惊人的程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士和珅。这个深得乾隆皇帝重用的人贪财好货 植党营私。各级官吏都趋炎附势对他百般奉承,大量进献贿財 。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张贪污网谁要碰一碰这张网,就会引一场明争暗斗。
清朝开始走向颓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