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超市货架前,眼前一字排开的食用油让人眼花缭乱:金黄的花生油、浅黄的大豆油、翠绿的橄榄油、深褐的菜籽油...究竟哪一瓶才是适合您家的健康选择?
现代营养学揭示,不要长期只吃一种油。不同食用油所含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如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超80%,大豆油亚油酸含量突出达51.7%,而橄榄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三分之二。长期单一用油会导致体内三类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代谢失衡,影响健康。
一、 家庭选油两大黄金法则
1. 常换油更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营养学会均推荐三种脂肪酸应保持1:1:1的合理比例。但市场上没有一种油能完美符合该比例。因此需通过更换不同种类植物油来达到营养平衡:
- 炒菜常用: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
- 凉拌优选:特级初榨橄榄油、芝麻油
- 避免选择:椰子油、棕榈油(其饱和脂肪含量超80%,甚至高过猪油)
2. 烹饪看烟点
油加热到开始冒烟的温度称为烟点,此时会产生刺激呼吸道的丙烯醛及致癌物:
- 高烟点油(≥230℃):精炼花生油、精炼大豆油(适合煎炒)
- 中烟点油(160-200℃):菜籽油、玉米油(适合普通炒菜)
- 低烟点油(≤160℃):初榨橄榄油、芝麻油(仅适合凉拌)
> 特别提醒:爆炒温度可达240℃,远超多数食用油烟点。精炼工艺能大幅提升烟点——大豆油精炼后烟点从160℃升至230℃以上。因此爆炒或油炸时务必选用精炼植物油,避免使用标注“初榨”、“冷榨”的未精炼油。
展开全文
二、 5种家常油使用指南
下表总结了常见食用油的特性及烹饪建议:
三、 实用挑油技巧
1. 一看包装
- 选择小瓶装(500ml-1L):开封后1-2个月内用完最佳,避免氧化产生哈喇味
- 认准生产日期:食用油保质期通常18个月,优选新鲜产品
- 调和油看配料表:成分按添加量降序排列,别被包装上醒目的“橄榄”二字误导
2. 二观油品
高品质食用油具有以下特征:
- 颜色清浅(香油除外)
- 透明度高无混浊
- 无沉淀或分层
- 无酸败异味
3. 三存得当
食用油有“四怕”:
- 怕阳光(用深色瓶装或避光保存)
- 怕高温(远离灶台)
- 怕漏气(密封保存)
- 怕进水(分装时器具干燥)
初榨油开封后建议冷藏保存。
四、 健康用油三原则
1. 控量比选油更重要
我国居民日均烹调油摄入达43.2克,远超推荐的25-30克(约3汤匙)。可用带刻度油壶定量控制,多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
2. 低温烹调用好油
橄榄油中的多酚、芝麻油里的维生素E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保留营养的关键是:
- 热锅冷油:锅微热即倒油,避免烧至冒烟
- 凉拌增香:特级初榨橄榄油或芝麻油直接淋在菜肴上
3. 动物油谨慎使用
猪油、牛油等动物油含较高胆固醇(每百克猪油含93毫克胆固醇),除大运动量人群外,多数人应控制食用。
据调查,中国家庭厨房平均存放2.3种食用油,但仅15%会定期更换种类。健康用油的核心在于灵活搭配:精炼植物油满足煎炒需求,初榨油赋予凉拌风味。三多三少——多植物油少动物油、多换种类少专一、多小包装少大桶装,掌握这三大原则,您家的油瓶子里就能盛满真正的健康滋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