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00:33:42

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

遂 suì《國語辭典》遂 [ suì ]动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副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名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遂 [ ​suí ](一)​之又音。有 yǒu/yòu《國語辭典》有 [ yǒu ]動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形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綴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代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名姓。如漢代有有祿。有 [ yòu ]副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連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山阳(山陽)shān yáng(1).山朝南的一面。《汉书·郊祀志上》“从阴道下” 唐 颜师古 注:“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乃北一里餘,抵分界山之阳,渡一小流,循山阳西北行三里,北逾过坳。”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2). 汉 置县名,属 河南郡 。故城在今 河南省 修武县 境。 魏 晋 之际, 嵇康 、 向秀 等尝居此为竹林之游。后因以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 南朝 齐 陆厥 《奉答内兄希叔》诗:“愧兹 山阳 讌,空此 河阳 别。”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山阳 无俗物, 郑 驛正留宾。”(3).见“ 山阳笛 ”。 ——《漢語大詞典》作 zuò《國語辭典》作 [ zuò ]動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為、當。如:「認賊作父」。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名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作 [ zuó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作 [ zuō ]名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動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多 duō《國語辭典》多 [ duō ]形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副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动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名姓。如商代有多父鼎。多 [ duó ]副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惭 ( 慚 ) cán惭 [ cán ] ◎ 羞愧:~愧。羞~。~色。~惧。~怍。~赧。~颜。自~形秽。鲍叔(鮑叔)bào shū鲍叔牙 的别称。 春秋 时 齐国 大夫。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后常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 唐 元稹 《寄乐天》诗:“惟应 鲍叔 犹怜我,自保 曾参 不杀人。” 邹韬奋 《经历》十二:“在我苦学的时候, 郁先生 实在可算是我的‘鲍叔’。”参阅《史记·管晏列传》。 ——《漢語大詞典》知 zhī/zhì《國語辭典》知 [ zhī ]动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名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知 [ zhì ]名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