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20:33:44

上海人喝的水从哪里来?

按上海地区旧志的记载,上海青浦、松江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土井遗迹。明、清上海县志亦有土井的记载。19世纪末,上海租界有自来水,但华界自来水设施尚未到达地区的居民和广大农村地区,土井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1901年上海街头的给水点,图中可见水龙头上有编号,还有专人管理

如《静安区志》记载,19世纪80年代,境内已有自来水供应,但棚户简屋居住区却长期没有供水设施,靠吴淞江水或井水度日。光绪九年,在供水事业开办之初,接水进屋的用户不多,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在居民聚居处附近的消火栓上安装了供水龙头,向居民售水,每担3文。当年的上海租界工部局在夏季颁布卫生防疫告示:“不要喝冰水、酸梅水、甜蜜水.....要喝沸茶” 但是,远水难解近渴。很多居民仍旧习惯使用便利的土井。但由于防疫形势的需求,政府仍然在加大自来水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井水的使用。但此后,土井的使用又有回潮。20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最大的杨树浦水厂因煤炭货源紧张,减少供水,平均日供水量下降30%。日伪当局限制工商业和一般市民自来水的用水量。工厂、商店、住户出现开挖土井高潮,以弥补自来水的不足。20世纪40年代,龙华古寺门口不远处的一口土井,一位居民正在取水1964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制订的《市区土井管理暂行办法》,指定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承办土井日常发照、登记、管理事项;市房地局承办土井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市卫生防疫站负责土井卫生监督和消毒工作以加强市区土井管理。1966年3月,市区土井共有12219眼。1970年之后,市区又兴起开掘土井高潮。1972年第三季度统计,市区土井累计达24808眼。这样的场景已经深刻在很多人对弄堂生活的记忆中,难忘那些年的夏日,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深井“冰”西瓜、啤酒,弄堂隔壁邻舍围坐一起嘎讪胡 但是井水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地下水的无序开发使用,导致地面沉降。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防疫。20世纪80年代之后,房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在安装自来水龙头后,将附近的生活用井封闭,逐渐以自来水装接到户代替井水。曾经的上海,无论市区还是郊县,很多居民区都有一口井,洗漱餐饮都靠它。夏天,把西瓜、啤酒搁置在吊篮里放到井中,吃起来那叫一个清凉。20世纪90年代末期 ,利用浅表层地下水的市区土井基本消失。但仍留有一些遗迹,静静地躺在某个弄堂或者小区的角落,讲述岁月沧桑变化。沙滤水,其实也是很多七零后的共同回忆。本文开头提及的开埠之初,上海已经出现沙滤水行。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用水紧张局面的出现,许多工厂和学校都开始装备沙滤设施,其净水原理与早先的并无太大区别。据《上海卫生志》记载,1972年前,全市仅有14所中、小学校有沙滤水设备。1974年,抽查金山、嘉定、宝山、上海、川沙5个县18个公社(镇)的34所中、小学,其中10所学校只供应少量开水,大部分学生饮用未消毒井水或河水,12所不供应学生饮水,由学生自带瓶子吊喝井水,井水大肠菌指数和杂菌数远远超标。1975年,市卫生局、教育局召开饮水卫生现场会后,1976年饮沙滤水学校增加72所,但部分学校沙滤水器在使用前不清洗、不消毒,水质抽查合格率为67.3%。1983年,市区合格率波动在90~100%,郊县在80%以上。1986年、1987年,全市沙滤水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1988年,市教育局、卫生局联合召开学校卫生工作会议,副市长谢丽娟呼吁解决学校饮水卫生问题,当年各区、县把解决学校饮水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1989年,市、区、县组织7次对1000多所学校饮水卫生进行检查,能供应足量饮水的学校由1988年的20.8%上升到85.9%,并形成完备制度。此后,沙滤水渐渐淡出视线。直到2010年,全新的直饮水系统出现在上海世博会,新时代的沙滤水又重新唤起许多市民的记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直饮水系统图片摄影 | 王溶江5

上海人现在喝什么水

上海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地,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上海人费尽周折,从黄浦江到苏州河,再及长江,数度改易。1978—2010年,上海公共供水水源经历从黄浦江中下游分散取水、黄浦江上游集中取水、长江口水源地取水的发展过程。通过持续建设原水工程,取水由分散到集中,水源地由黄浦江中下游到上游,再由主要从黄浦江取水继而开辟长江新水源,取水规模不断扩大,原水水质不断提高,保障了上海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用水需要。1985年2月,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一期工程的取水口设在黄浦江临江段,通过临江、严桥两座特大泵站将原水输送到杨树浦、南市、浦东、杨思、居家桥5家水厂。1990年7月,刚入夏的上海便遭遇连续高温,全市自来水日供水量连连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更糟糕的是,此时恰逢黄浦江上游来水枯竭,中下游污水在潮汐作用下不断上涌,导致部分地区的自来水水质下降,有的地方的自来水甚至还带有臭味。这一事件再次给上海的原水供应鸣响警报,让有关部门认识到是要解决上海这座特大型都市,单靠黄浦江上游的水源,无疑是“独木难支”。“干净水源何处寻,长江河口江中求。”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二期工程实施后,原水水质得到改善。鉴于黄浦江上游取水总量超过多年平均流量的30%,为此,1990年,市政府决定将位于宝山区的长江引水(陈行水库)作为上海城市供水第二水源地,满足上海东北部地区供水与改善水质需要。1992年6月,具有避咸蓄淡与避污蓄清调节功能的长江陈行水库建成通水,供水规模20万立方米/日;1996年6月,通过水库扩容、增设取水设施和敷设输水管线等建设,供水规模增至130万立方米/日;2007年1月,陈行水库三期工程建成,供水规模达到208万立方米/日。2002年11月,市政府批复同意《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确定全市两江并举、四片供水布局及集约化供水格局,提出提高供水水质5项主要措施。2007年6月5日,长江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开工;2011年6月8日,青草沙水库建成通水。经过多次通水切换,长宁、徐汇、卢湾、静安、黄浦、虹口、杨浦7个行政区全部及浦东新区(包括南汇地区)、普陀、闸北、闵行、青浦(部分)5个行政区的部分地区都喝上了长江水。青草沙水源地航拍图片摄影 | 郑宪章现今,上海的四大水源地:为上海北部地区的宝山、嘉定区域服务的陈行水库;为中心城区、浦东地区服务的青草沙水库;为崇明岛区域服务的东风西沙水库;为青浦、闵行、松江、金山、奉贤上海西南五区服务的金泽水库。保障进博会用水的徐泾水厂图片摄影 | 邢千里然而,上海的“找水之路”从未停步。能否通过海水淡化技术来解决上海水资源的“开源”问题,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问题。上海濒临东海,拥有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虽然海水淡化可能会面临处理成本较高、能耗较大等一系列实际生产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加上必要的预处理手段,海水淡化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海淡水资源的来源之一。 参考 文字资料:《上海市志·水利·水务分志(1978—2010)》《上海通志》《上海卫生志》《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轻工业志》等;《“点点滴滴”正广和》(徐鸣著《都会遗踪》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