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02:32:33

王昌龄被贬后,在沅水边盖了一座楼丨湘江副刊·湘韵

文丨刘代兴

宛如一枚巨型的纽扣,精巧而长久地纽结在沅江与潕水的汇合处,紧紧地襟带着两江的风雨,也静静地锁住了一城的时光——它便是坐落在洪江黔阳古城江边的芙蓉楼。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字少伯,公元748年,51岁的他被贬到湖南龙标做县尉。这位被后人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大诗人,被放逐到此做一名小吏。正在江南浪迹江湖的好友李白听闻此事之后,胸臆难平,写下了这首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赠。

当年王昌龄自江宁左迁龙标为官,眼前绽放的芙蓉花,让他常念及曾在长江之畔丹阳城的芙蓉楼。于是他在黔城东郊的金鳌山麓、沅水河畔,也盖起了一座芙蓉楼。而我现在所处的芙蓉楼,乃是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黔阳县令曾钰于旧址重建而成,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除了芙蓉楼主楼,这里还耸起了一座题额“龙标胜迹”的三拱彩塑大门,门内栽植奇花名木,搭建亭台楼阁,引入碑刻奇石等文化符号,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整座园林亭台楼榭高低错落有致,古树名木参天蔽日,在沅江与 水边默然守立,观云听涛。而在芙蓉楼大门两侧的圆柱上,赫然书写着:“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季人事尽如花。”2013年,芙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芙蓉楼。通讯员 摄遥想王昌龄当年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依依惜别,悲从中来。唤人拿来纸笺砚墨,笔走龙蛇,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连江夜入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短短七言四句,不料竟成千古绝唱。且不管这首诗是王昌龄在镇江的芙蓉楼还是在洪江市黔城的芙蓉楼所作,最后一句犹如平地惊雷,炸响在古城的上空,也震惊了半个唐朝。

就在王昌龄蛰居黔城时,当朝监察御史柴阅曾不远千里来龙标巡视。临别痛饮,王昌龄在芙蓉楼上停杯挥墨,写下了《送柴侍御》一诗:“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柴大官人你居京都,我在南蛮,虽然很久未见,但相见又要分手。但请你记得,只要我们头上共顶一轮明月,即使分隔千里万里也像是相聚在一起啊!

王昌龄虽遭贬来到黔城,但他并不颓废消沉,他游历当地山川名胜,多有酬和吟唱,也算是亲自披挂上阵,推动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他的《龙标野宴》诗曰:“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青山明月同样孤寒偏远寂寥,但光华乍现,何曾有半点空虚失落?那不就是另一个自己吗?王昌龄顿时心领神会心旷神怡,那杯里的春酒也不再苦涩了。远方的朋友们,来这里看看吧。这里的山水可是具有神奇的治愈力哦。另一首《听流人水调子》也是常为后人所称道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首诗是王昌龄内心真实的另一面:苦闷与悲恸。

王昌龄虽然一贬再贬,从京城到江南,又从江宁到龙标,转移迁徙,却仍然雄阔豪迈,不断地自我净化。

而在芙蓉楼里,不只有王昌龄的故事。广西人龙光甸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后被派往黔城任知县。他作为王昌龄的超级粉丝,在任期间,不仅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还重教兴文,重修芙蓉楼。他与爱子龙启瑞一起潜心构思,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巧妙地设计成一个玉壶的形状,又像是一座城的构图,篆刻于一块巨大的石碑上,至今保存在玉壶亭内,被誉为诗、书、刻“三绝碑”。这个颇具前卫意识的诗意构图,现在当地人以它的形状制作成路灯霓虹,悬挂于大街小巷,俨然成为了黔城的一张精致名片。

而龙启瑞更是了不得,自幼在黔城求学,倾慕王昌龄的嘉言懿行、卓绝才华。公元1841年入京赶考参加殿试,竟高中状元,成为黔城乃至整个怀化市有史以来第一也是唯一的状元。

芙蓉楼长长的碑廊,横亘在园内草坪的中央,静谧肃穆,是黔城厚重文化的底色所在。当年县令龙光甸重修芙蓉楼时,与同僚勠力同心,在芙蓉楼边修建碑廊,完成了一项艰难的文化工程,也成就了一桩载入史册的文化盛事。让你想不到的是,在这偏远荒蛮之地,竟有70余方碑刻,皆为历代文人名家仁人志士的墨迹,也有过境大儒乡邑贤明的手书,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名家字迹在此纷呈列现,气韵生动,酣畅淋漓。

龙光甸不愧为王昌龄的铁粉,他整理了王昌龄在黔城为官一任时写下的诗作,并撰写《王少伯宦楚诗跋》,让其子龙启瑞书写后,请石匠刻成碑文,镶嵌于碑墙之中。每一块碑刻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漫步芙蓉楼前,我仰望楼阁飞檐画梁、白云过隙,远眺江水开阔、清澄明亮,我寻寻觅觅,东张西望,总是被一众游人拉下,一个人落在了最后面。我追寻王昌龄在黔城的步履,追忆前人在芙蓉楼的轶事,心思浩渺,似乎读懂了一片冰心无为而为的王昌龄,顺带也读懂了一个自作多情的自己。

责编:廖慧文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