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與史蒂夫·奈許(Steve Nash)在他們聯合主持的節目《Mind The Game》中,邀請了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暢談對籃球的見解與觀點,訪談中,Durant語出驚人地提到:「有人中途跑去打棒球,也有人打了籃球22年。」這句話立刻引爆球迷論戰,話裡的對比再明顯不過,Durant暗指的正是籃球史上最傳奇的人物: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
1993年,Jordan在三連霸、MVP身分加身的絕對巔峰時選擇退休,轉戰棒球,震驚全球,這段不走尋常路的旅程,不僅深刻影響了NBA的發展,也重新定義了運動員與人生的關係,而他一年後的「I’m back」,更是成為籃球史上最經典的一句話。
請繼續往下閱讀
Jordan為什麼選擇離開籃球?Durant的評語是否公平?那段棒球歲月究竟給了他什麼,又讓他如何帶著過去的傷痛和成長,重新站回NBA的舞台,再次主宰比賽?就讓我們重新一窺這段傳奇旅程的全貌。
王者的沉痛告別1993年10月6日,芝加哥公牛隊訓練中心聚集了眾多媒體記者,期待聽到這位籃球巨星的最新動態,Jordan身穿簡單的深色西裝,面對閃光燈與眾多記者的提問,神情凝重而堅定,他正式宣布退休,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沉重:「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之一,七月時,我失去了我的父親,這件事改變了一切,失去他之後,我找不到繼續打球的動力。」
在記者會上,有記者追問他是否因身體或職業疲憊才做出這個決定,Jordan坦言:「我身體狀況還好,但心裡卻有太多的糾結與痛苦。」當有記者提及外界流言,如賭博風波等,他嚴肅地回應:「這些謠言都是誤解,我的決定與賭博無關,這純粹是個人的選擇。」
整場記者會持續約半小時,Jordan多次深吸一口氣,試圖控制情緒,他最後說:「我會永遠感謝籃球給予我的一切,但現在是時候暫時放下球鞋,尋找新的方向。」這場記者會在當天引發巨大震撼,媒體標題爭相報導「籃球之神的驚人決定」,Jordan的聲明成為當年體育界最重磅的新聞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Jordan的父親James Jordan於1993年7月被殘忍殺害,這對他而言是致命的打擊,多年來,James不僅是他的父親,更是精神支柱和靈感來源,Jordan在《The Last Dance》紀錄片中深刻表達出他當時的心境。
此外,Jordan從未只是個球員,他的身份是全球的籃球偶像、商業符號,他的生活充滿了外界無盡的期待與監督,當年記者Sam Smith在《The Jordan Rules》一書裡指出,Jordan其實並不是不愛打球,而是「厭倦了外界無止盡的要求和批評」,而他的心理壓力與情緒疲憊,是我們外界難以想像的。
退休消息一出,也引發了不少陰謀論,最火熱的是他「因賭博問題被聯盟禁賽」,但NBA當時主席大衛·史騰(David Stern)公開澄清:「Jordan從未被禁賽過,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如果發生任何嚴重的事情,我就會採取相應的行動。」Jordan自己也在紀錄片中明確表示,離開的原因完全是「因為父親的去世讓我無法專注於籃球」。
從籃球神話到棒球新兵:Jordan的療癒之旅離開籃球後,Jordan選擇投入棒球,這段旅程同樣令人著迷,1994年2月7日,他正式與芝加哥白襪簽下小聯盟合約,並於春訓期間報到參加訓練營,隨後被分派至其2A層級球隊伯明罕男爵隊(Birmingham Barons),這支位於亞拉巴馬州的球隊,瞬間成為全美媒體關注的焦點,Jordan改穿45號球衣,象徵他從新開始,也是他在高中打棒球時的號碼。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質疑為何籃球場上的王者,要轉戰截然不同的運動領域,對此,Jordan曾親口表示:「打棒球是我和父親曾經共同的夢想,他總說如果我沒有選擇籃球,也許會成為一名很不錯的外野手。」對他來說,這不只是運動選擇,而是哀悼父親的一種方式,一種精神上的延續與療癒。
當時的總教練特里·弗蘭克納(Terry Francona)(後來成為MLB著名教練)回憶:「他不是來作秀的,他每天都比其他年輕球員提早到場、延後離開,對細節異常專注,他知道自己不是最有天賦的棒球員,但他從不要求特權,也從不逃避訓練。」Francona甚至表示,如果Jordan繼續投入兩到三年,真的有可能打進大聯盟。